「安慰劑效應」和「反安慰劑效應」[]
安慰劑效應(英語:placebo effect,來自拉丁文「placebo」解「我將安慰」),又名偽藥效應、假藥效應、代設劑效應;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,但卻「預料」或「相信」治療有效,而讓病患症狀得到舒緩的現象。例如:給患者假藥(只有糖的藥丸)或是假手術(只切開皮膚,沒有深入治療)。安慰劑效應不僅僅是正面思考,而是病人相信整個治療過程有效,對治療過程感到信心。亦理解為「非特定效應」(non-specific effects)或受試者期望效應(subject-expectancy effect)。
反安慰劑效應(英語:Nocebo effect,意為「我將傷害」)指出一些信念或預期等心理效果,可能會導致疾病產生,或影響治療的效果。 安慰劑效應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,但卻「預料」或「相信」治療有效,而讓病患症狀得到舒緩的現象。
參考20240717維基百科反安慰劑效應
安慰劑效應有四種層次:[]
1.完全沒有效果(生理)但是病人覺得有效果
2.有部分效果(像是不會痛 或是麻...了),但是沒有改變生理狀態。
3.產生生理效果
4.和標準治療一樣的效果。譬如某些膝蓋手術。
例子[]
臨床試驗中,有用藥和沒用藥的對照組,沒用藥的對照組會投予安慰劑。骨質疏鬆症是一個例外,對照組會投與維生素D和鈣片。